新環保方法的精神─正面思考

1. 我們必須要製造正面的事物

    (We need to make positive things!)

2. 我們必須要做的是「好」而不是「少一點不好」

    (We need to be good rather than be less bad.)

3. 我們尊重多樣化的意義,且熱愛生命

    (We respect different opinions, we celebrate life!)

 

減少污染不等於環保

18 世紀開始的工業革命賦予人類強大的能力,去探索與開發這個世界,這段期間人類完成了許多過去無法完成,甚至想也沒有想過的事;車輛普及、摩天大樓、登上月球等…全球的人口數也因為快速成長的經濟,而以巨幅度的速率增長。隨著時光推移,人口成長與過度開發所造成的生態破壞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各國的科學家從各個領域切入環保議題,試圖讓地球回復原來的樣貌。

 

因此,「永續發展」成為世界各國政府高舉的旗幟,其範圍與影響力之大,讓各國的企業紛紛以此為口號。「減少生產」、「減少浪費」、「用更少製造更多」等口號開始大量的出現在眾人的面前,企業將環保的重點放在減少汙染或是減少浪費上。然而,以「減量原則」所發展出來的環境保護策略卻不足以挽救地球的危機,原因很簡單;雖然減少了污染,但汙染還是存在。減少了浪費,但依舊有浪費。

 

更嚴重的是,雖然有回收制度存在,卻因為大多數的產品回收後無法自然地被分解,而需添加其他對環境與人體造成危害的化學物質,來提高材料的可用性,因此造成回收物的純度不足,形成「降級回收」的窘境。過去30年全球環保人士為環境所做出的努力,並沒有讓地球的環境災難結束,暴露在環境中的毒素已使得全世界每年有450萬兒童因為沒有乾淨的水源可供飲用而死,「減少破壞」並沒有讓世界越來越好。要改變這樣的窘境,就必須將根植在我們心中,那種對環境「比較」有益的思維徹底改變,從「低廢棄」進步到「零廢棄」,而這個思考方式我們可以稱它為「從搖籃到搖籃」。

 

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

「從搖籃到搖籃」是由德國化學家麥克.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和美國建築師威廉.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所提出的。麥克.布朗嘉為了保護環境,曾經加入激進環保團體綠色和平組織,組織與參與過幾次大型的抗議活動,但他隨即發現,這些活動只是暫時地阻止了污染,卻沒有從源頭徹底的改變問題的根源。有鑑於此,他決定發揮他的專長,進入大學從事教職,從新一代的環保概念開始改變。除此之外,他還在德國與美國開設了兩間公司,致力於研發能夠改變有毒原料與有毒製程的技術。威廉.麥唐諾對環境保護的付出也不遑多讓,他曾是維吉尼亞大學建築學院院長,也是現今全世界著名的綠建築建築師之一,並為福特等公司設計綠化屋頂,證實了他們的論點絕非空談。麥克.布朗嘉以「從搖籃到搖籃」為基準,問未來的企業一個問題:「我們清楚顧客需要什麼樣的肥皂,但是河流又期望什麼樣的肥皂呢?」這個問題的背後隱藏的其實是另一個問題:「如果人類世界是由櫻桃樹繁衍的,這世界將是一幅怎樣的圖景?」

 

盛開的櫻桃樹

麥克.布朗嘉舉了櫻桃樹的例子,說明改善現今環境的積極做法不再是「減少破壞」這種消極的做法,而是要未來的企業與工業系統虛心地向大自然學習,因為大自然所有的一切,都不會變成浪費,任何的東西都會回歸土壤,成為新的養分。麥克.布朗嘉在向眾人宣達這個理念時,他撥放了一株開滿櫻花的美麗櫻桃樹的圖片,並說:「花朵遠超過果實的數量,會有人質疑太浪費嗎?」在場的每個人瞬間都懂了;不會。因為落下的櫻花將成為周圍花木的養分,重新地的回到泥土中,為下一次櫻花盛開做準備。

 

如何讓工業製造成為一個生生不息的循環,而不是一個快速簡便的單向道,「從搖籃到搖籃」就是要讓工業產品從人們手中經過使用而變成廢棄物的時候,能夠變成再利用時的原料,並且不會因為反覆的回收而發生「降級回收」的情況。要達成這樣的目的,在設計之初即需要不同於以往的設計思維。

 

新工業時代的革命宣言

「在正興起的綠色工業設計界中,《從搖籃到搖籃》已成了最重要的宣言。」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用這樣的敘述,讚揚「從搖籃到搖籃」所帶來的革命性改變。麥克.布朗嘉認為設計之初的核心觀念即是必須明確地分清楚地球上的兩個獨立的系統,這兩個系統分別是代表自然的生態循環,與代表人類的工業循環。若是一個僅屬於生態循環的單純產品,在再利用時就能完全地被大自然分解,不會產生任何汙染。同理,若是一個僅屬於工業循環的單純產品,在再利用時就能完全得被重新回收,重新製造成同樣材質的產品。反之,若是不加以妥善區分,則會因為參雜不同的物質,而使得廢棄物無法被有效利用,而面臨「降級回收」的情況。「有廢棄物產生,就代表設計的失敗。」布朗嘉這樣說。

 

將上述的觀念用日常生活常見的塑膠瓶回收來舉例;因為塑膠瓶原本含有銻等重金屬,所以如果能在回收過程中去掉銻,就能使塑膠瓶變成更好的製造材料。另外,常見的紙類回收,也還有改進的空間。因為一般印刷精美的紙張通常都印上了鮮艷的顏色,所以在重新製造時必須加入物有毒的漂白劑與其他的化學物質。而鋼和鋁這兩種常見的金屬材質,也因為塗料的汙染,使得重新回收過後的金屬品質較低,無法維持應有的水準。有鑑於此,產品製程如何有效的分別兩種系統,變成最重要的關鍵。

 

讓夢想付諸實踐

即便困難重重,但並不代表這樣的願望無法實現。1999年全球最大的地毯公司Shaw,因考慮到全美國每年有超過30億磅的地毯因為無法再回收利用,而被送進掩埋場掩埋,占去了大量的掩埋的空間。為了改變這個窘境,Shaw公司推出了「不含PVC」和「鄰苯二甲酸鹽」、可「完全回收再利用」,並使用「40%回收再生料成分」的EcoWorx地毯。廢棄的EcoWorx地毯也會送回到EcoWorx為在美國喬治亞州卡特斯維爾鎮(Cartersville)的製造工廠,藉由專門的回收與製造技術,成為一塊全新的EcoWorx地毯。

 

EcoWorx地毯在製造上,比傳統PVC製地毯減少了40%能源使用,也因為比傳統地毯輕了40%,使EcoWorx地毯在運輸上能節省約769,000加侖的汽油。EcoWorx地毯的設計使Shaw贏得了2003年美國環保署的總統綠色化學獎,並在2005年成為世上第一個C2C(Cradle to cradle)認證的地板產品。

 

與生態共生的工廠

威廉.麥唐諾舉了一個成功的環境改造案來為他們的想法佐證;福特汽車公司路居河廠區環境改造案。福特汽車公司路居河廠區在建造之前是一大片的沼澤地,在亨利‧福特的經營下產生了名聞遐而的「裝配線」,創造出極高的產值。經歷數十年的使用,工業化的後果使得這個廠區的土壤和水受到了嚴重的污染,然而福特汽車並沒有放棄這塊土地,他們邀請威廉.麥唐諾一同參與這個浩大的環境改造工程。

首先,面對受到汙染的土地,在獲得當地政府的許可後,他們利用栽種植物、使用細菌、真菌和藻類生物等有機方式清理較深層的土壤,讓土壤恢復活力。另一方面,為新工廠設計綠色屋頂,讓排放雨水的過程變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提供周遭的動植物一個美好的棲息地,雨水也在這樣的過程中獲得淨化,讓工廠的環境變的美觀且令人嚮往,也證明工廠與生態共存的可能。

 

過去混凝土因其快速方便等特性而在建築中被大量採用,卻忽略了必須使用大量能源才能使室內空間維持在宜人環境的缺點。因地制宜的建築,結合了老祖宗的智慧,使用在地的原料和素材蓋房子,不僅能減少運輸的高額成本,同時也能因為多樣化的材質,調節室內的溫、溼度。同樣的思維也被用在綠建築中,威廉.麥唐諾幫芝加哥市長理查‧戴立(Richard Daley)在市政大廳的屋頂蓋空中花園的例子,將生態與建築合而為一。威廉.麥唐諾將屋頂覆上土壤,並在上面種植花草,吸引昆蟲棲息,儼然形成一個小生態系。好處還不只如此,生態屋頂可以將雨水吸收,使建築能夠不假外力地維持宜人的溫度。

 

消費者、企業與環境三者皆贏的社會

過去的思考方式隨著「從搖籃到搖籃」的散播而顯得落伍,讓我們期待傳統工業革命「利潤私有化,汙染社會化」的現象能夠從這個社會上消失。麥克.布朗嘉相信大部份的企業都願意讓環境往更好的地方邁進,因此需要符合商業需求的解決方法,除了依賴科學家們努力研發新的方案,還有一部分須仰賴社會大眾對「從搖籃到搖籃」產品的支持。「C2C(Cradle to cradle)認證最具影響力的地方會是企業採購,那將形成一種新的合作夥伴和商業策略。」商業周刊(Business Week)說明了「從搖籃到搖籃」所能帶來的改變,如果能夠達成這樣的共識,那距離消費者、企業與環境三者皆贏的日子便不遠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oloveivie 的頭像
    bioloveivie

    ivie愛沐生活

    biolovei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