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揹著相機,走入台南這座老城市,磚紅色的老牆,與從水泥縫隙間吐露的些許綠意,形成迷人的對比;和洋混合的建築造形上,鑲嵌著優雅線條的老窗花,訴說此地的歷史變遷;而慢行生活的市井小民,不經意地向你點頭示意、展示友善的微笑,讓人感受溫暖的人情味。台南,無一不是美景。近年來,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興盛,這座緩慢的老首都也掀起一股文藝復興風潮;藉由當代的表現手法,讓城市深厚的記憶與歷史,體現在生活的各項細節中,令人回憶起舊時光的純樸及美好。

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屬台南海安路上的藝術造街,保留過往生活痕跡,將各種藝術形式介入街景;例如由打開建築事務所的劉國滄建築師,所打造的藍晒圖,正是海安路藝術造街的重要作品。入夜後,街燈霓虹璀璨,展現另一層次的精彩,無論白天黑夜,都深受旅人喜愛。而隱身在藝術品背後,策畫起這場藝術造街行動的推手,便是藝術家口中的「杜姊」-杜昭賢老師。採訪團隊一行人來到由杜老師主持、位於南台戲院旁的加力畫廊(Inart Space)與杜老師會面,期望深入藝術策展人的內心世界,探究藝術與生活的化學變化。

 

溫柔的藝術陷阱

留著俐落褐色短髮,一身舒適素雅穿著的杜昭賢老師,領著我們進入她的私人辦公室;專注敏銳的眼神,讓人難以聯想昨晚的杜老師,還與藝術家們挑燈夜戰,商討展覽計畫至深夜。辦公室的玻璃門窗上,佈滿著眾多藝術家的簽名,而這些都是曾到過這間辦公室的藝術家所留下的,有些藝術家還調皮地將名字簽在難以碰觸的高度。正當我們膛目结舌地研究著川島小鳥、舒國治、阿信……等人的簽名時,老師也娓娓道出這座畫廊的由來。原來,如今看來寬敞、通透而純淨潔白的空間,其前身是一戶將前、中、後三棟獨立建築相互打通、連接的五十餘年老空間;曾經作為信用合作社、外科醫院、私人住宅等性質迴異的用途,從而留下各種不同的使用痕跡。在杜老師的巧手改造之下,新的空間留下許多充滿故事性的建築細節,進而再打通牆面,成為寬闊的展場視覺。「白色的牆面,是讓空間處於中性,以降低對作品的干擾;但是保存下來的壁龕、磚牆、窗框、天井、甚至是金庫,卻又讓空間充滿各種隱晦的訊息,提供作品與空間對話的機會,也讓觀者得以懷想過往的生活樣貌。」

談起對藝術及老房子的熱愛,則必須從杜老師自身的故事說起。在台南土生土長的杜昭賢老師,年輕時便感染這座城市的古樸氛圍,醉心在各種舊物的蒐藏,也經常喜歡到成大建築系走踏,以獲得許多不同的學習。她笑說:「我本身是非常喜歡新鮮事物的人,也愛好蒐集各種特別的物件,這項興趣促使我成立一間家飾公司,為業主規劃室內陳設。在許多國家旅行、選購家具用品的過程裡,也逐漸培養起我對美好事物的觀察力。」經營家飾公司之初,常為了規劃空間裡的畫作陳列,而選購名畫的複製品。但是,隨著時間推展,杜老師慢慢發現那些複製畫都像普通的印刷品般,缺乏獨特的「生命力」;因此她決定轉而接觸純粹的藝術創作,與新銳藝術家合作,也讓杜老師一腳踏入藝術圈的領域。「接觸藝術以後,我認為她是一個『溫柔的陷阱』,一旦相遇,就會為藝術無邊無際的張力,以及多層次的心靈感受,而深深著迷,並在生活中產生意想不到的學習與體會。」

除此之外,那些經過時光日積月累,凝聚各種紋理的老空間,也特別令杜老師感興趣。她難掩興奮的說:「常常我行經巷弄街道,就會觀察周邊環境,思考這棟老房子可以如何改造,或這塊區域可以如何改變。也許是這份習慣,讓我遇見了後來的『新生態藝術空間』。」1992年,在那老房子尚未受世人重視的年代,杜老師便大刀闊斧地,改造一棟四百多坪的日本歌德式老建築,做為複合式當代藝術空間使用,期望建立起台南文化的新生態,堪稱台灣老屋重生的先行者。

 

空間很自由,藝術也很自由

對杜老師而言,策展人是一件整合的工作,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創作,需要借助眾人的齊心努力,才能讓藝術作品被更多人看見、被典藏,達到推廣的目標。除了正式的美術館空間以外,杜老師更喜歡將作品以自然、無拘束的方式,讓人們體驗藝術;而2004年的「美麗新世界—海安路藝術造街」,便是以無牆美術館的概念,讓人們親近藝術,也用藝術改善環境。當年,杜老師從美國舊金山完成攝影研究歸國,正巧遇見了百廢待舉的海安路;在那之前,海安路因為地下街的建設失敗,經歷十年的停工期,兩旁因為道路擴寬,而被拆解的街屋,宛如被撕裂般,露出大片破敗的牆面與糾結的鋼筋;而原先的商業活動,也因為街道的封閉而沒落。

面對這一片荒蕪,杜老師卻發現了一線生機:以藝術介入廢墟。她運用過去在台南民權路所執行的「藝術建醮」的經驗,擔任起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集結各領域的藝術家、建築師,經由裝置藝術、畫作、牆面繪製……等各種藝術形式,讓頹廢的海安路,頓時成為充滿藝術氣息的文化街區。杜老師說:「我們在做海安路的時候,附近鄰里人家雖然看不懂,但卻會騎著腳踏車、鼓勵我們:『少年仔,你們在做甚麼我看不懂,但真的很讚!』他不需要真的理解,只要感受到這個不一樣的氛圍,藝術的訊息及影響力,便已經釋放到觀眾身上了!」她也認為,這些人可能很少有機會踏入美術館,但是因為藝術造街的影響,他們可以在晚飯後,偕同家人一同到海安路散步;人潮聚集了,自然社會環境也因此改善。「海安路的成功,證明藝術是可以發揮社會功能的,未來藝術的形式也將越來越自由,讓更多人了解、重視藝術人文的領域。」

 

分享與學習的公共平台

從畫廊延續到公共空間,杜老師做了各種不同類型的策展,其初衷卻仍來自於最純粹的分享的喜悅。她說:「可能是個性使然,當我接觸藝術、感受到豐富的韻味後,便希望與朋友分享;公共空間便是一種開放的平台,讓更多人得以接觸藝術。」話鋒一轉,她接著說明與送子鳥新建大樓的藝術空間合作案,同樣希望能建立起一座推廣藝術的公共平台,讓美的事物散播到更多人的心中。 

杜老師說:「認識送子鳥以後,讓我深深感受到他們的理想與使命感,專注其專業領域,並對品質的要求也相當堅持,這是在現今社會中,尤其難能可貴的一點。」為了讓未來的送子鳥藝術空間,能在呈現接近美術館質感的同時,也讓人們輕鬆地接近藝術,杜老師一直思索著展出形式及氛圍的營造方法。她認為,送子鳥的藝術空間也是一種「無牆美術館」,讓人們在候診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與藝術相遇,感受著另一種不同領域的資訊,並因此讓心靈獲得沉澱的機會。「送子鳥不只是醫療上的幫助,也提供生活上的學習。當這份精神體現在藝術空間時,同樣也可以是一處學習的空間,透過平台提供美的事物,彼此相互成長、激發更璀璨耀眼的生命火花。」 

在杜老師的規劃藍圖中,將來送子鳥的藝術空間同樣依循著她自由奔放的精神,藉由專業的策展方式,讓當代或現代的藝術作品,以最高的展出品質,呈現在所有人面前。她也向我們透露,未來最有機會展出的,將會是旅美藝術家-李小鏡的作品;其充滿想像力的超現實作品,定將帶給觀者更深刻的思想反饋。 

 

創造,無形的力量

藝術的創造,源自於生命和生活的體會;換言之,日常生活的環境裡,即蘊含著各種美好,等待我們細心品讀。杜老師有感而發地說:「現代人應該走出房門,去觀察、感受周遭的環境,社會才能有更多改變的機會。對策展人而言,則必須從多元的層面著手,讓藝術滲透到生活的每個角落,營造環境、美化城市。」送子鳥以專業的醫療技術,圓滿生命;而杜老師則有如為社會灑下藝術種子般,傳遞美好,飽滿心靈世界。兩方虛實相映,交織蔓延出豐富動人的生命廊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olovei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