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大樓一棟棟蓋起,城市表情隨之更迭,失去了原有的樸實色彩;人口密度愈加稠密,市中心的原始綠地一點一滴被現代建材水泥佔據,遠從市郊搬運樹林、草地,建造成的一塊塊制式的公園綠地,彌補著現代人們對自然的渴求。面對冷硬的鋼筋水泥,不禁令人遙想先民融入自然,因地制宜去創造和生活及自然協調的住處,以充滿崇敬、謙卑的姿態,與自然萬物和諧共存的景象。事實上,在世界的許多角落裡,人們仍依循著先人的智慧,用最小的破壞,建立起遮風避雨的居住空間,例如土耳其卡帕多奇亞的洞穴居、日本岐阜縣只用茅草和木材建成的合掌屋,以及北極內伊紐特人用來避冬的冰屋等,皆見證著人類胼手胝足搭建起生活聚落的歷史紀錄。

 

穴居之城-土耳其

當晨曦點亮峽谷、溝壑和山巒,奇異的石柱倒影投射在葡萄園、橄欖林之間,陽光為這鬼斧神工的雕刻注入了生命力,乘著熱氣球俯瞰土耳其中部安那托利亞高原上的卡帕多西亞(Cappadocia)地區,其夢幻如月球表面般的嶙峋地貌,一幢幢恍若童話裡的仙人煙囪、偉聳尖塔,或是蘑菇般可愛的奇岩怪石,皆從指頭間漫了開來。光影交錯的瑰麗地貌底下,更有著更神秘更雄偉的地下城;數千年前,因火山多次的噴發,深厚的火山灰覆蓋了這塊土地,早期的噴發物質,形成地質下層的石灰軟岩,而後期的噴發,則於外層再包裹上一層堅硬的玄武岩,逐漸化成凝灰岩,經過雨水、風蝕以及砂礫經年累月的刻鑿,最終成了宛如月球表面的壯麗美景。作為全世界最適合乘坐熱氣球的地方之一,難得的飛行體驗,更能展現出這處嶙峋地貌奇石開闊之美。

從古羅馬時期開始,人們出於躲避迫害、因地制宜、冬暖夏涼等目的,在山中開鑿巨型堡壘,人們利用洞穴地質易開鑿的特性,依著峽谷,建立起一座地下城市挖掘建造了數百座深達數層的洞穴,地下地上連接在一起,構成了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居住景觀。到了西元7世紀時期,基督徒為了躲避穆斯林的迫害,來到了位處東西方文化接壤之地-土耳其,在卡帕多西亞世界獨一無二的類月球地貌,透過開鑿,在此建立了一座座的地下城,即今日為人所熟知的格雷梅城(Göreme)。在土耳其語中,格雷梅代表著「隱而不見」的意涵,4至9世紀間,為小亞細亞基督教的信仰中心,11世紀後則在岩穴中,建立起以十字架形式的圓拱教堂,或在牆面留下精美的宗教濕壁畫,是全球極為特殊的人文景致。

跨進地下城堡的大門,四周昏暗、低矮,豎井、隧道和巷路林立,兩旁是丘壑似的房間。低頭弓腰,沿著壁上的箭頭標誌迂迴而行。在這錯綜複雜的蛛網地下世界,地上有的功能空間,此處也一應俱全,諸如起居室、廚房、酒窖、教堂、神龕和食物儲藏室等等。每走一段路,便會感受清風徐徐吹拂臉龐,原來是經過特殊設計的長筒型深穴,能作為換氣的用途,確保洞穴內的新鮮空氣流動。而洞穴的本身的凝灰岩材質,乾燥且不吸收水分,使得在地下幾十米的穴居生活仍相當舒適。 

格雷梅露天博物館(Göreme Acik Hava Mϋzesi)是另一不可錯過的景點,遍布著各式的洞穴住宅、教堂、教會,錯綜複雜連成一片廣大的洞穴社區。此外,為數不少的洞穴旅店讓你享受寧靜的土耳其風光,體驗穴居的滋味。漫步果園的棚架下,啜飲著由肥沃的安那托利亞高原孕育出的甜美葡萄酒,風味絕佳的烤餅和陶罐燉菜是不可容錯的道地菜色。暮色低垂,橘紅的夕陽灑在溝壑交錯的小丘、石柱上,染紅了整片峽谷,時光在這裡彷彿停滯一般;待月色漸明,露天博物館裡的夜景有如一座發光童話城堡,令人驚羨而神往。在宗教因素和特殊的嶙峋地貌交錯影響下,誕生了這座特殊的穴居城市,除了欣賞壯麗如月世界般奇景外,了解當地歷史人文,亦可充分感受質樸熱情農民的款待;而鄂圖曼帝國在此地五百多年來的統治,也仔細地保存這座滿布基督徒印記的奇石城市,再次證明土耳其人悠揚且充滿包容的心。

 

合掌造宅-日本

有著「童話中的冬日小屋」美稱的合掌村,帶給人們對於世外桃源的怡然自樂的想像,一座座雙傾斜的屋頂,超越一般建築尺度,向下延伸直逼地面,像中文字的「人」,也好似合掌的雙手在祈禱。在美得令人咋舌的峽谷裡,不論是在春日大地一片新綠的時節,或是嚴冬時節雪白大地中,如薑餅屋錯落有致的傾斜屋頂,都美得令人屏息。當天色昏暗了下來,冉冉升起炊煙,其古樸的造型彷彿人間仙境一般親切,但對日本當地居民而言,呈現的則是老祖先流傳下對抗大自然的建築智慧。

「合掌屋」乍聽之下也許會認為是某當代建築大師之作,其實卻是日本中部飛驒地區的傳統建築;相傳在十三世紀為日本「源平會戰」時期,戰敗的平氏遺族,為躲避戰亂和源氏追殺,來到了這偏僻的五箇山區,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由於地形位置和濕潤大陸性氣候,此地在冬天時積累大量水氣會降下大雪,遂發展出此種建築聚落。在1996年以「白川鄉與五箇山的合掌造聚落」為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合掌屋的主要材料是茅草、木頭和苧麻,用榫卯結構和苧麻繫緊固定。建築特色是以茅草覆蓋傾斜的屋頂,形狀有如人字,而被稱為「合掌造」。整體建築為木造材質,每一接合處皆以日本傳統的榫卯結構相連,過程中完全無需使用釘子,經歷多次地震,依舊穩固牢靠。且先民們為了讓冬季深厚的積雪能順利滑落,因此他們特地將屋頂傾斜角度加大到45至60度之間,以防大雪降下會壓毀屋頂。屋頂上的茅草,每三十到四十年需要更換,需要大量的人力團結才能完成;為了減緩屋頂茅草壽命,建造時屋子沿著東邊山際而建,降低東側日照時間,均勻日曬提高使用年限。合掌屋不僅僅是安身立命的所在,也是高度建築工藝的體現。

合掌村裡有幾家較具規模且保存完整的合掌屋,供遊客參觀,如現今保存最古老的和田家,建造歷時最久、最堅固的神田家及呈現完整建築格局的長瀨家;參觀這些生活博物館,是除了民宿體驗外最直接了解合掌屋結構與古時生活的方法。例如合掌屋一般多為三層的設計,一樓客廳中間有炕爐的設計,製造屋子內部的暖氣,也可防潮,一樓內為居民的生活起居空間,二樓為農具收藏、婦女編織的儲藏空間,三樓多半用作養蠶處理蠶絲的工作間。這些措施皆是為了在冬天大雪紛飛時,讓一切生產活動得以轉移至室內進行。 

目前合掌村裡有114棟合掌屋,其中24間現轉為經營民宿,許多民宿老闆多是世居此地,至今仍然一邊務農整理家園,過著相當樸實的生活。若到此處不妨體驗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記,感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恬淡卻讓心靈富足的樸實農民,而與自然共存的從容氛圍。

 

極光冰屋-阿拉斯加

為了抑止全球暖化的速度,「節能減碳」成為全人類需要一同貫徹的目標,許多低碳綠建築的工法也應運而生,透過空氣對流設計和採光照明,達到調溫散熱的功效,進而降低能源耗損。被選為加拿大七景之一的「冰屋」(Igloo),正是北極圈內的因紐特人(inuit),為了生活在永晝永夜各多達半年的環境所適應創造的。他們生活的地區長年被深厚的冰雪覆蓋,無法收集一般建材,但他們利用冰封大地俯拾即是的冰雪,凝聚成冰磚,建起抵禦風雪的外層,阻隔熱量散失;再透過地下化的居住空間,讓冰屋室內溫度維持在攝氏10至15度之間,堪稱先民智慧的結晶。 

夜幕低垂,北極圈內的極光壯麗地從空中宣洩而下,如彩帶般舞動於繁星之間,優遊緩步橫跨整個北空,有黃、藍、綠、紫繽紛顏色在天空中淡入淡出,光影飛舞,身上裹著羽絨睡袋,靜坐在鋪滿羊毛氈子的冰屋內,燃燒著海豹油脂所製作的滑石油燈,抬頭看冰磚間縫透出微微極光色彩閃爍,北極內最浪漫也最真實的體驗莫屬如此。 

一片銀白世界當中,冰雪凜冽,除了取之不竭的冰雪外,並無他物,因紐特人利用風吹過壓得相當緊實的雪砌成冰磚,水是冰磚最佳的黏合劑。在選擇好的地方,先潑一層水,逆時針再疊上一層較小的冰磚,重複的動作累加上去,就會形成完美的穹頂形,已經疊好的冰磚早已透過水彼此凍結,堆疊完的冰屋相當結實。冰屋頂部通常會開一通風口,會比圓頂最高點略低,而出口會挖一條半地下的地道,外面出口再蓋上一層馴鹿毛皮,不僅可以抵禦令人瑟縮的狂風外,也可大大降低熱量的散失,使冰屋內的居住條件相當舒適,因此譽為愛斯基摩人令人羨慕的藝術傑作。 

由於現代化經濟的變遷影響下,許多愛斯基摩人多已不再建造和居住於冰屋內,冰屋多半轉型成為觀光體驗的活動,並不侷限在阿拉斯加。其他北極圈附近的國家都有開發冰屋相關的飯店或體驗,像冰教堂、冰酒吧、冰三溫暖,芬蘭、挪威、冰島、瑞典、瑞士阿爾卑斯山及加拿大等地皆有冰屋旅館的蹤跡,想要體驗零下白色世界的純粹之美和冰屋居住的經驗,那得盡早規劃探訪極地之旅。

 

謙卑學習,反璞歸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若有一種方式比其他來得更好,那必定是自然之道。」在經歷與自然搏鬥、相信人定勝天,而後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反撲後,人類終於開始反思我們的所作所為,試圖找回那原初人類與自然友善互動的狀態。自然的生活無須高科技,只需要一顆謙卑學習的心,方能共生共榮、永續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ioloveivie 的頭像
    bioloveivie

    ivie愛沐生活

    biolovei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